2:快要考试了,父母之间不管有什么矛盾,都要收一收,你们好好的,孩子才能一门心思去准备考试。(温馨提示:家中有爱,考生安心)
3:家庭中不要让孩子分心,对考试的影响很大。
4:最后的阶段,以鼓励为主,不要再用所谓的激将法。这招现在不管用了。
5:不要给孩子再去施加压力,这个时候需要放松心情,心情放松是考场的镇定剂。有助于正常发挥。6:不要经常问东问西,多和孩子聊聊天,不要涉及考试,可以聊聊以后的学校选择之类,不聊学习,不离开学习。7:经常和班主任老师沟通,有时候孩子在家没有表现出来的,在学校表现出来了,需要及时了解,及时作出反应。8:少一些责怪,多一些陪伴。9:以身作则,你什么样,孩子也会一样的。
看看老师们怎么说!
高考不仅高三的学生们紧张,作为后援大军的家长们也都提着气。甚至出现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的状况。家长要稳住自己,理性看待高考,做一个好的领路者。
管理情绪家长先行
对于高考,很多父母缺乏应对的智慧,在高三老师看来,大部分高三学生对自己都有理性的判断,反而家长们会出现过度紧张,焦躁不安,产生“失控感”。
“孩子一说这次考试有道题没做出来,家长就吓得惊慌失措。孩子一说考试前紧张,家长就担心孩子高考时大脑一片空白。”老师说,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,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。但家长们不清楚,这些都会转化成压力,传染给孩子。
作为高三家长,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,稳住自己。老师说,面对孩子紧张、焦躁的情绪,家长不要大惊小怪,恰当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途径。
只有处变不惊了,才能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。
高三家长 要会“察言观色”
家长一张口,孩子就不舒服;家长说什么,孩子都想抵抗。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故意为难父母,而是父母的话没有说到孩子的心坎里,做高三家长,要学会“察言观色”。
很多家长都知道高考前这段时间要给予孩子鼓励,但是如“我相信你,加油!”“你很棒!你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”等等,反而会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。
“每 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,希望自己能成为父母期盼的样子,因此父母的期盼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压力。”作为家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,站在 客观的角度理解孩子,制定可行的目标。家长会不会察言观色,与自身的学历、收入等无关,而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。
宁可“不管”也别“添乱”
不看电视、门也不出,就在家里陪孩子学习。孩子进考场后在门口守着,甚至有的家长现在就和孩子一起研究报考学校……这些行为都在制造紧张的氛围,高三年级主任孟丽霞说,有些家长不懂得教育规律,许多行为不仅起不到心理调适的作用,反而会给孩子“添乱”。孟丽霞说,学校、老师在这段时间会给学生足够的关注,无论在学习,还是心理上,都会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。作为“外行”,家长如果有把握哪些行为能够帮到孩子,可以主动去做,但如果没有把握, 可以慢慢做,或者不做。
临近高考,家长要学着做孩子的倾听者,多听少说。
老师说,如果孩子主动向你吐露心声,那说明孩子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,这时候你要专注倾听,用语言和行为告诉孩子,做最好的自己。让孩子知道,对于高考尽力了,不管结果如何,父母会理解,不会责怪。
老师说,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父母理解时,紧张的情绪便能得到纾解。
反之,如果孩子在倾诉时,家长选择训斥孩子或者漠 不关心,孩子有可能会关上心门,自己去消化情绪,不利于缓解高考前的紧张情绪。
“做一只会带路的大鸟”
让家长不要注重结果而注重过程,恐怕谁也做不到。
高考分数关系着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,能否读个好专业,甚至能不能有个好未来。作为家长,可能比孩子更懂得高考的意义。
家长关注孩子没有错,但不能太过。
作为家长,自己要树立正确的“高考观”:高考或许是孩子必然要走的路,但不是唯一的人生道路。既然是必走之路,无论家长,还是孩子,都要勇敢接受这条路上的艰难困苦和挫折。
其实,家长能不能给予高三孩子良好的心态影响,不取决于家长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,而要看平时教育中家长是否做得到位,是否赢得了孩子的信任。
老师说,家长与孩子,就像大鸟带小鸟,大鸟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鸟,小鸟成长中不自觉地模仿大鸟。
因此,不管什么时候,家长要学会做一只会带路的大鸟,先做好自己,再时不时点拨一下身后的小鸟。
沟通宝典
优生忌讳过分夸奖。
十年磨一剑,在高考的压力面前,优等生最怕的就是发挥失常,比如考场情绪失控,答题时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等。
这时,如果当家长总给以过份的夸奖,孩子会特别担心考砸,让父母失望。
通常家长夸得越起劲,孩子的压力就越大。
中等生忌讳埋怨与责备。
大多数中等生都有努力争取上进的愿望,但他们一般学习比较吃力。这时,家长一味地埋怨或责备,对孩子内心会是不小的打击,甚至可能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。
差生忌讳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从小在“别人家孩子”阴影下长大的差生,会尤其反感家长当着自己的面夸奖成绩好的同学或同辈中“有出息”的孩子,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。家长不要老在他们面前提“考试”、“成绩”、“高考”、“大学”等敏感性字眼。忌表功也忌抱怨。不要老对着孩子诉说自己付出多少辛劳,也不要抱怨自己有多难。只要默默地站在孩子身后,让孩子知道你的心与他同在就好。
忌唠叨不休!!!
不要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,更不要用“要为父母争口气”“考不好以后找工作就难了”“再坚持一下就解放了”等言语刺激孩子,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,要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复习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