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:你们有没有人会玩王者荣耀啊
小学生:我
老师:回去我就把这个视频发给你们爸爸妈妈
老师的玩笑之语,却没想到全班几乎都举了手。从装备、战术到级别,手机游戏俨然成为孩子们必备的社交话题。而下周起,全国中小学就要陆续进入暑假时间,这意味着,家长和游戏间的较量,又要开始了。
玩手游的孩子。
玩家们戏称水平差的人为“小学生”,然而数据显示,这个绰号也许不只是玩笑。以一款较火爆的手机游戏为例,截至今年5月,该游戏公司声称自己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.6亿,其中七成是上班族,大学生占1/4,小于14岁的用户约有3.5%,尽管没有确切数字,但数据公司分析,未成年玩家能达到四五百万。
王女士有一个上小学3年级的10岁的儿子,据她了解,男孩玩游戏是非常普遍的,包括儿子的同学玩各种各样的游戏。“小学生”在游戏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,玩家低龄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。王女士有些后悔,儿子刚上小学就近视,很大原因就是从小玩电子产品。这也是家长们所担忧的,他们不惜想出各种办法,控制手机的使用。
手机游戏的风险,还来自被绑定的支付功能。
几天前,哈尔滨胡女士收到一条短信,提示她转账消费了九百多元。胡女士想到了三胞胎儿子,他们经常用自己的手机玩游戏。当胡女士查看消费记录后却傻了眼,自己的信用卡已经刷了20多笔,共一万八千元,之前的消费短信,都被孩子偷偷删除了,这笔钱相当于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,胡女士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追回来。同样遭受损失的还有海口的李女士,12岁的儿子沉迷游戏,不到一个月就花光了3万元,这是她当环卫工几年来的积蓄。
气愤中的李女士,扇了儿子一个耳光。
冲动之后,李女士也后悔,自己忙于工作,很少关注儿子的变化,儿子宁可花重金和游戏里的主播交流,也不愿和自己倾诉。心理专家认为,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,是孩子沉迷游戏的主要原因。
不久前,因为孩子私下往游戏里大额充值,西安的十余个家庭选择通过法律途径,向游戏公司追回款项,引发舆论关注。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进入,也倒逼了游戏公司对规则进行改进。从6月开始,一些主流游戏实行游戏账号实名制,并建立“游戏成长守护平台”,协助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游戏账号进行监护。
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林芳认为,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分级制并进行一些管控:“比方说多小的孩子,可以使用哪些功能,而不能使用哪些功能。”
从电视、游戏机,再到电脑、手机,对电子产品的担忧一代代从未停歇。如今,80后、90后陆续为人父母,也面临自己父母曾经的忧虑,不过,经历过“网瘾战争”的他们,对游戏和网络有了不同的思考。
学生家长 王女士:
很多家长陪孩子玩,自己在看手机,太常见了。孩子跟你说个什么事,你就“嗯、啊”一下,头都不会抬,等到他大了,他自己知道这个手机是一个更忠实的朋友,想玩拿过来就玩,还很开心,他就不再理你家长了。
我们是自己孩子的第一责任人,所以咱们还是得先看好自己的孩子,尽量去引导他,这个可能不容易做,但这是家长必须做的功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