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认为,小婴儿只知道吃喝拉撒哭和睡,没有什么情感,更不会有什么情绪反应,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。
小宝宝不但有情绪情感,且很丰富多彩,但与成人最大的区别是情绪改变快,可以说是瞬息万变,刚刚撕心裂肺地哭着,转瞬间又会啼笑开怀。
宝宝的情绪改变往往是由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基础的,也就是吃饱喝足了。
有人陪着玩了,就表现的很愉悦,否则就会大哭大闹,肆无忌惮,“毫无节操”!

1、喜悦
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就会笑了,爸爸妈妈好开心呀!但其实,新生儿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应,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,而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孩子高兴的反应。
从4~6周开始,宝宝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了。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,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,他就会用笑来表达。
从4~6个月开始,宝宝的情绪出现了分化,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。
4个月时,宝宝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,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。

这时妈妈会发现,妈妈笑,宝宝也会有意识地笑,这是宝宝应答性的微笑。慢慢地,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宝宝的微笑和大笑,妈妈用玩具来逗弄宝宝,或是爸爸轻轻地给宝宝呵痒,他会因为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地咯咯笑起来。

2、愤怒
愤怒也是宝宝常见的情绪。
宝宝愤怒的反应,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,由直接到间接,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。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,一发总是来势汹汹,不能抑制:两手摇动,两脚乱踢,满面涨红,大声哭叫。
尤其是一些“聪明”的宝宝们,他们会因需要(饥饿、口渴、困倦等)没有得到满足而将愤怒情绪转变为哭声,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,宝宝基本上就是靠哭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满。

3、嫉妒
通常认为2岁后的宝宝才会有嫉妒、害羞、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。但其实从婴儿3个月大开始,他们就已经会因为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,如和别人聊天或逗弄其他婴儿而生气,他们会以蹬腿和发出不满的叫声来表示抗议。
“吃醋”表现出一个人对失去所爱之人的害怕,而宝宝的“吃醋”心理与人际沟通有关,是感觉到某人的出现威胁到自己与亲人关系后所做出的反应。

4、恐惧
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。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,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。
父母要注意,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,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,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,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,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,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。
另外,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,随着成长,慢慢会有所改变。

5、依恋
从7个月开始,宝宝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的人的依恋情绪。
宝宝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,这样的接近会给宝宝带来舒服、愉快和安全的情绪。当亲人一旦要离开,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。
1岁之前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(出生~3个月)和依恋建立期(3个月~1 2个月)。处于前依恋期的宝宝会用微笑、注视和咿呀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,依恋建立期的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,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,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。

如妈妈用身体同宝宝进行接触,如抚摸、搂抱、摇晃等,宝宝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,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。
如果亲近的照看者需要暂时离开,那宝宝也能忍受,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