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只是,何为陪伴?
作者:惠民家政 点击次数: 更新时间:2018/9/17 18:26:46
1
前段时间,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,她说她五岁的儿子很调皮,爱耍赖,爱发脾气,霸道不讲道理,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,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,从没离开他半步,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。怎么会这样?
我问她:“平时都是怎么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呢?“
妈妈语塞:“小孩子啥也不懂,给他玩具,给他吃喝,就可以啦,我们要上班,回到家也挺累的,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,他就会心满意足了。“
我顿然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如此,这孩子的坏脾气,爱耍赖,霸道不讲道理,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。这位妈妈所谓的陪伴,不是真正意义的陪伴,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,但依然是孤独的。
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小文,当时娇娇正靠在我身旁看绘本,当看完时,我竟然潸然泪下,不自觉就抱紧了娇娇。
特意在网上找来这篇小文与大家分享,也许你们看了,也会有更深的感触。

02
爸爸,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?
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,身体疲倦、心情也不太好。这时,他发现5岁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。
“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?”儿子问。
“什么问题?”父亲有些不耐烦。
“爸,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?”
“这与你无关。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?”父亲生气地说。
“我只是想知道。”儿子望着父亲,恳求道:“请告诉我,你1小时挣 多少钱?”
“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,那我就告诉你吧。我1小时挣20美元。”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。
“喔。”儿子沮丧地低下头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抬起头,犹犹豫豫地说:“爸,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?”
父亲终于发怒了:“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,那你还是回房间去,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。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,现在需要休息,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。”
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,轻轻关上了门。
儿子走后,父亲还在生气。过了一阵儿,他渐渐平静下来。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,他走进孩子的房间,轻声问:“你睡了吗?”
“爸,还没呢。我还醒着。”儿子回答道。
“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,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,”父亲说,“这是你要的10美元。”“爸爸,谢谢你。”儿子欣喜地接过钱,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,仔细地数起来。
“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?”父亲又开始生气了。
“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,不过现在足够了。”儿子回答道。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,认真地说:“爸爸,我现在有20美元了,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?明天请早一点回家,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。”
孩子是那么爱我们,渴望我们放下工作,放下忧虑,放下一切,心无旁骛地陪伴下他们,哪怕只有一个小时,哪怕只有一顿饭的专心陪伴。
03
我们经常在公共场所看到父母带着孩子,孩子肆无忌惮地疯玩嘻闹,兴高采烈地和自己玩游戏,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,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;也偶尔看到父母陪着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,但可以看出父母的注意力并不在孩子身上,父母更多的是忙于接电话,安排工作什么的,虽然孩子也自得其乐,但是能看出孩子的孤单,即便父母在身边。
曾听过这么一句话:“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,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,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。
陪伴不是陪同、不是看管、不是物质满足,更不是说教和监督。
陪伴是什么?
陪伴,是要全身心,是要融入孩子的世界,接纳他,建立起与他沟通的桥梁,与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、他的悲伤、他的苦恼困惑……
陪伴,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,一种给孩子依靠的信赖。
所谓高品质的陪伴,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,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,心无旁骛没有跑神,没有想着工作,没有想着压力;固然这些都存在。
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;
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;
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;
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,讲解大自然的知识。
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、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,观察小动物、小花儿、小草树木。

04
家庭陪伴中,父亲和母亲谁更重要?
答案是都很重要。
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,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;
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,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。
美国心理学家发现: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, 20%取决于后天努力, 80%取决于父亲教导。
作为孩子生命中“重要的人”,同样一句肯定的话,如果由爸爸说出来,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。
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;
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;关系到人格的形成。
当我们的孩子长到10岁、15岁、18岁,你会发现:他们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;他们不再咿咿呀呀地“纠缠你”;不再 “无理取闹”引你关注好得到陪伴;不再需要在你怀里撒娇;不再需要你讲个故事陪他入眠……你会发现,在孩子身上,很多和你最亲昵的时光,一旦错过了,就再也不回来......
多花时间专注陪孩子吧,再多的物质与金钱,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,别再用工作忙当借口,别再用金钱物质搪塞,别再看手机入迷,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,请珍惜陪孩子成长的每一刻,做不后悔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