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世宗柴荣被后人称为“五代第一明君”,他虽然只活了39岁,执政也只短短5年半,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。宋神宗赵顼说:“世宗,诚创业造功英主也。”司马光说:“若周世宗,可谓仁矣!不爱其身而爱民;若周世宗,可谓明矣!不以无益废有益。”有人甚至设想:只要柴荣多活二三十年,这世界上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。
后人对柴荣的称誉确实有些依据。柴荣原本出身富家,因家道中贫投奔姑父郭威,成为其养子。为了补贴家用,他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。公元947年,刘知远称帝,建立后汉,随后攻下开封,以此为都城。郭威因助刘知远称帝有功,升迁为枢密副使、检校司徒,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,位至宰相。当郭威在后汉春风得意时,养子柴荣也得以步步升迁,由左监门卫大将军升为天雄牙内指挥使、领贵州刺史、检校右仆射。后来,继位的刘知远之子刘承祐怀疑拥兵在外的郭威怀有异心,将留在京城的郭威、柴荣的家人杀得一干二净。郭威被逼造反,自立为帝,建立周王朝(史称“后周”)。郭威委托柴荣治理澶州,柴荣大大地显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华,其境“为政清肃,盗不犯境,吏民赖之”。显德元年(954年),周太祖郭威驾崩,晋王柴荣依遗命在灵柩前即皇帝位。
柴荣志存高远,他曾问左谏议大夫王朴:“朕当得几年?”王朴答曰:“臣固陋,辄以所学推之,三十年后非所知也。”柴荣听了十分高兴:“若如卿所言,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,十年养百姓,十年致太平足矣!”
柴荣是非分明,精明能干。即位不到十天,北汉勾结契丹南犯,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,他招募勇士编入禁军,选拔良将统领部队。战斗即将展开之际,指挥樊爱能等人率先逃跑,后周军十分危急,此时执掌禁军的赵匡胤指挥同伴骑马突入敌军前锋,自己则乘胜进攻河东城,将北汉军打得落花流水。班师回营,柴荣立即严行赏罚,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、严州刺史,将贪生怕死的70位将领全部处死。
某次,柴荣率军从水路进攻南唐。有段河道无法疏通,随行的将领说:河道一旦被疏通,河水肯定会倒灌,到时人员安全会成问题。柴荣没有作声,比比划划地勘测了一番,几天后传下手谕,上面居然附了详细的施工方法。照此操作,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,大军得以按时进发。
柴荣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。他先是改革科举存在的一些弊端,大胆破格选拔贤才。接着他又严惩贪官污吏。生父的故友犯法,也按规定处理。有几个官员借出使为名趁机游山玩水,被他贬了官。
柴荣即位后还命人修改法律,制定了《大周刑统》,废除了随意处死民众的条款与凌迟等酷刑。他派人打扫监狱,洗刷枷拷,足量供应犯人饭食,允许亲友探视有病的犯人,无亲可靠的囚犯生了病由政府负责治疗,还规定私自杀害犯人的官员必须斩首。这种人权意识在那个时代极为难得。
柴荣善待谏臣。他曾专门下诏要求群臣上书言事,点名让20多位翰林学士做两篇文章,一篇是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》,一篇是《平边策》,一旦发现有可取之主张马上采纳,其中,他对“平边”的一些重大决策就是听了王朴的意见。在位期间,柴荣从未因言论的尖锐杀害过一个大臣。
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,有过商业经历的皇帝,柴荣制订的经济政策也顺应民心。五代时战乱频仍,许多人死亡或逃离,众多土地荒芜无主。柴荣规定:不管是谁,在这些无主之地上耕种,收成全部归自己。田主三年内回来了,归还一部分土地;五年内回来,归还三分之一的土地;五年后回来,则田契无效,土地归耕种者所有。如果是因躲避契丹而荒废的土地,田主五年内回来,归还三分之二的土地;十年内回来,归还一半土地;十年后回来,田契无效,全部土地属于耕种者。这种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,既养活了大量人口,又增加了国家赋税。(来源:学习时报 作者:游宇明)